第十六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圆满举办
由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与大理大学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联袂承办的“第十六届中国跨文化研究年会”于2020年11月21—22日在线召开。本次年会的主题为“跨文化研究的本土创新:多语言、多民族、多学科”,国内外高校的两百余位专家和学者与会,在线与会人数多达五百与人。本届年会的主办方为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孙有中会长与安然教授等九位副会长与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跨文化研究论丛》编辑部是本届年会的协办单位。
本届年会的开幕式11月21日上午9点在线上隆重举行,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刘树森院长主持开幕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会长孙有中教授、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常务副校长李晨阳教授、大理大学党委杨韶春副书记、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冯涛副社长分别致辞。
孙有中会长致辞
孙有中会长向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和大理大学的校领导与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领导为筹备此次年会所作的贡献表示诚挚感谢,并热情洋溢地介绍了为本次会议作主旨发言的著名专家学者:教育部人文交流中心杜柯伟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方维规教授、伯明翰大学祝华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吴东英教授、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本届年会原计划在山清水秀的大理召开,后因新冠疫情改为线上召开。孙有中教授引用郭沫若先生的著名诗句“风花雪月古城开,洱海苍山次第排”赞美云南的美丽风光,并即兴将其改写为“鼠标轻点视频开,大咖新秀云中来”,预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
李晨阳常务副校长致辞
李晨阳常务副校长在致辞中感谢中国翻译协会跨文化交流研究委员会为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提供了承办本届年会的机会,使得云大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能够以筹备和举办年会为契机,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促进跨文化研究的发展。此外,他还强调了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并介绍了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为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尤其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研究与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
大理大学党委杨韶春副书记致辞
杨韶春副书记指出,推动跨文化研究与交流,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和高校履行国际交流合作职能的重要抓手,是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举措。本次年会的召开,旨在为国内外从事跨文化研究的多学科学者、多语种外语教师和业界人士搭建一个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平台。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冯涛副社长致辞,感谢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和大理大学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为举办本届年会所做出的贡献,并介绍了外研社近年来新的出版理念与新的外语教育产品,以及在跨文化交流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杜柯伟主任作了题为“中外人文交流:理念与行动”的演讲,重点阐释了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意义和人文交流的理念、内涵和特点等。他指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先后建立十大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办国办、教育部等八部门先后印发专门文件,全面部署并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和教育对外开放。人文交流具有概念理念目标新、意义大、领域主体方式多、内涵广、功能强等特点。他着重介绍了近年来中外人文交流各领域、各层级的丰富实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所做的工作。希望将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融入跨文化交流研究,加强人文交流理念教育和传播,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他表示,作为服务中外人文交流发展的专门机构,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将秉持人文交流理念,按照中心的职能定位和搭平台、订规则、建标准、做项目、树品牌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做好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相关工作,稳步推进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行业研究院、基地、联盟、年会、年鉴等平台建设和特色项目实施,让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调动各类主体参与中外人文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服务教育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方维规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跨文化’与当代社会”,从解读跨文化的定义入手说明当代文化概念已经不能把文化看作同质体,而是现代社会中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的人所组成的杂合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价值和规范多元化的结果是异质性的增长。观察当代多元文化社会和国际交往的三种常见形式是“多元文化”“文化间性”“跨文化”,它们也是不少学术论著中的关键词。然而,对这三个似乎不言自明的外来概念的理解和使用,时常可见张冠李戴的现象。尤其是对“多元文化”和“文化间性”之对立模式的“跨文化”概念,不少人似乎还未得其要领,不知其来龙去脉。因此,有必要对以上概念进行正本清源,厘清他们之间的差别。方维规教授在报告中提出,至少在“跨文化”理念的提出者那里,“跨文化”旨在与“多元文化”和“文化间性”划清界线,同时也超越了传统的独立文化概念。方教授认为,尽管“跨文化”是全球化时代的普遍生活形态,但我们只有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异质性,才会认识相同性和普遍性,从而显见出跨文化性。这种文化的生成,在于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之间的交流。通过这类相遇和交互作用,会出现文化关系和文化模式之新的关联形式。
英国伯明翰大学教育学院讲席教授、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MOSAIC多语研究中心主任祝华的主旨发言题目为“跨越语言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文化与交际研究的机遇和挑战”(Translanguag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researching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祝华教授在演讲中回顾了近年来在语言、文化和交际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和话题,并讨论了超语中的“超”这一概念如何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祝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超语中的“超”对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仍然普遍存在的语言偏见和缺失/差异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应将将关注的重点从作为独特代码的“语言”转移到参与创造、部署和解释交流符号的个体之上。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语用学会副会长吴东英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社交媒体上企业交际的跨文化性与面子工程”(Transculturality and Facework by Corporate Communication on Social Media)。吴东英教授回顾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发展,尤其是Hofstede和Ting-Toomey的理论假设,并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背景提出“企业交际”的“跨文化交际”理念,提倡从社会心理学和互动语言学出发,以跨学科整合的视角来论证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方法,建立相应的框架,更好地理解企业在社交媒体上的跨文化交际活动。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的主旨发言题为“信仰与国际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的神圣之基”。赵可金教授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中,民心相通事实上就是解决打造国际发展的信仰之基问题。在政治经济制度等世俗化因素在跨国输出面临困境的基础上,神圣化的宗教传播和交流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在“跨文化研究的本土创新——多语言、多民族、多学科”这一主题下,本届年会安排了25个小组发言,来自国内外的二百多位专家和学者从不同侧面探讨不同领域的跨文化现象与本质,取得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分享了与大会主要议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本届年会旨在为与会中外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跨学科对话与合作,促进中国的跨文化交流研究,以及加强国内外学术界的联系与交流。
供稿:臧逸敏